糖画艺人张秋月运用盛满麦芽糖的勺子凝神作画。 ; m" T+ A. ?" X7 N: z6 P
手握长勺,运腕自如,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,一个个花鸟鱼虫、飞禽走兽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面前。提起糖画,大家也许并不陌生,甚至在我们童年时期留有深刻的记忆,现如今有着这样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* Y3 y, X( z) Q9 u7 N, b
7月6日晚,麻阳县城风雨桥桥头,在众人的围观下,糖画艺人张秋月缓慢而熟练地运用盛满麦芽糖的勺子,凝神作画。一口小锅、一把小勺、一片大理石板,只见勺子抖一抖、顿一顿、收一收,不一会儿,勺子里的糖浆在石板上勾勒出一只可爱的动物。
w: k+ a" W; @$ k
“画得非常好,龙头、胡须画得活灵活现,包括龙身上的龙鳞都画出来了。”市民滕玲一边围观糖画艺人张秋月制作糖画,一边感慨, “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这个糖。”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,技艺人是没有底稿的,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。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,要趁热一气呵成,十二生肖喊来就来,花鸟鱼虫、飞禽走兽,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,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,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,便大功告成。用糖作画,讲究熬功和勺功。糖汁是糖画的材料,糖汁熬得好坏至关重要。熬糖汁的时候,一定要把握好火候,化糖要用小火,火大了糖会焦。勺功讲究手感和抖动的力度,且动作要快、要流畅,不然糖凉了非常容易凝固。 “练习得多了,自然就熟能生巧了,手上功夫是关键。”糖画艺人张秋月说。 6 Q- T1 v% n! T4 }3 L# V
“好看又好吃,我们每次路过都来买。”旁边的小孩举着腾云驾雾的“飞龙”,一时还舍不得吃,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,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,看得人眼馋嘴也馋。
+ c# S u/ X9 c. N1 Y
几秒钟的糖画创作背后是几十年的功底和经验。糖画艺人张秋月告诉记者,她14岁时从父亲手中传承了这门手艺,一直坚持到现在。虽说这门老手艺,并没有让张秋月发家致富,但出于热爱,她一直坚持了下来。
1 @5 T! E. k _, l1 O2 S
据考,糖画起源于明代的“糖丞相”。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《坚瓠补集》里载,明俗每新祀神, “熔就糖”,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,所铸人物“袍笏轩昂”,俨然文臣武将,故时戏称为“糖丞相”。
# C( \. r! J: R' `4 _' [, }
到了清代,糖画更加流行,制作技艺日趋精妙,题材也更加广泛,多为龙、凤、鱼、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。《坚瓠补集》中有一首诗,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: “熔就糖霜丞相呼,宾筵排列势非孤;苏秦录我言甘也,林甫为人口蜜腹。霉雨还潮几屈膝,香风送暖得全肤;纸糊阁老寻常事,糖丞来年亦纸糊。”后来,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、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,不用印铸模具,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,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,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。
3 q4 m/ \: S# n3 x+ b9 |
糖画,不仅好看,还好吃,但随着社会发展,坚持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/ L; f; P' O- {" {* n' D
“其实对这个感兴趣的人还不少,但要想好好做这一行的人还没遇到。”糖画艺人张秋月惋惜地说,他教过的徒弟很多,却很少有人能坚守,都嫌辛苦不赚钱。 “我现在坚持做这个,是希望这门手艺被更多的人了解,能够传承下去。”(图/文 本报记者 杨智伟 通讯员 龚森 李光) 8 y/ a4 Y6 U: O9 ~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