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外,深究某些小说细节的出典,会发现也有“围城”之象的存在。比如在方鸿渐受聘到三闾大学任教前夕,钱锺书用了句看似俏皮的西方典故:
在西洋古代,每逢有人失踪,大家说:“这人不是死了,就是教书去了。”
在晨光版单行本中,这句话后面附有拉丁文,后来版本又删去了:Aut mortuus est aut docet litteras,这见于伊拉斯谟的《箴言录》,是对希腊哲学家芝诺比乌斯《箴言集》第四组第十七条的译述。原话背后的意思是罗马帝国时代的雅典人不堪战乱之苦,受制于征服者,许多囚犯到战胜国去教人子弟读书,偶有故人还乡,被问到亲友现况,答曰:“不是死了,就是教书去了。”范旭仑提供了另外一个线索:《围城》里的这句话也可能是从当代爱尔兰作家肖恩·莱斯利(Shane Leslie,1885-1971)写伊顿公学生活的自传体小说中抄来,证据也是钱锺书的读书笔记。莱斯利小说就题作《城中人》(The Oppidan,1922),oppidan一般意思是“城镇里的人”,首字母大写就特指伊顿公学的寄宿学生。小说里描述过一位原本怀有政治理想、打算进国会的兰姆先生,最终却留在伊顿教古典语言。小说家说:“古希腊谚语曾说,什么人消失了,他不是死了,就是成了一个学堂先生。”这段话只是英文,并不是伊拉斯谟的拉丁语译文。此处更为强调现代学院体制造成知识分子的与世隔绝之感。而钱锺书回国后的十年里,一直未能谋得大学里的稳定教职,可以说是在“城中人”和“城外人”之间游离。《围城》里揭露了脱离现实关怀而变得空疏无聊的高等教育模式,以及知识分子圈中颓唐卑琐的精神世界,这种批判态度也正有赖于小说家本身游走于内外的视角才得以成就。此外,《围城》运用芝诺比乌斯这句话,与战争语境的结合更为紧密,更为深沉蕴藉地展现小说的现实主题。
钱锺书读《城中人》笔记,页眉补抄了书中引的那句“古希腊谚语”